《专利代理条例》解读:为专利代理行业发展提供制度支撑
发布人:cqxld发布日期:2019-02-26 浏览量:次
专利代理是技术和法律相结合的高端专业化服务,服务于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的全过程。促进专利代理行业健康发展,对维护创新主体与社会公众合法权益,提升我国专利质量和运用水平,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伴随着我国专利事业的快速发展,专利代理行业不断发展,目前总体呈现出规模逐渐壮大、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服务范围不断拓展、运行体系更趋健全的良好发展态势。
截至2018年10月底,4.2569万人取得专利代理人资格,执业专利代理人达到1.8468万人,专利代理机构达到2126家。能够提供涉外服务、专利预警、分析、许可、质押融资、专利诉讼、调解等服务的代理机构数量不断增加。开展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国际专利申请业务的机构数量超过1000家。专利代理人才素质全面提高,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涌现出一批熟悉法律、精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
现行《专利代理条例》(下称《条例》)自1991年公布施行以来,在规范专利代理活动、提高创新水平和质量、保障专利制度良好运行、推动专利事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新问题,现行《条例》的一些规定已经不能适应专利代理行业发展需求,也与有关法律规定和深化改革要求不协调,亟需加以完善。
一是专利代理行业自身状况和发展环境发生显著变化。现行《条例》公布施行时,我国专利代理机构基本上附属于行政机关或者国有企事业单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专利代理机构在2000年已基本完成脱钩改制,转变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市场主体。现行《条例》的一些主要规定与现实情况严重脱节,需要及时调整完善。
二是“放管服”改革对专利代理行业发展提出更高要求。为优化营商环境,深入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专利代理行业的多项改革措施相继出台,取得了良好效果,需要在《条例》中予以体现。其一,按照商事制度改革“先照后证”的要求,专利代理机构设立审批已于2014年改为专利代理机构设立后办理专利代理业务审批。同时,取消专利代理机构年检,建立专利代理机构年度报告、经营异常名录和严重违法名单等信息公示制度。
其二,按照“放管服”改革要求,行政审批环节已大大简化。例如:2014年取消了设立专利代理机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和提交验资证明的要求。2016年,不再要求申请人提交“合伙人/股东人事档案存放证明”“合伙人/股东离退休证件”“办公场所证明”“工作设施证明”等证明文件。其三,专利代理行业的监管思路和方式已发生转变,事中事后监管成为主要监管方式。在全面推进行政许可标准化的基础上,着重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公布随机抽查事项清单,建立专利代理行政执法人员名录库和专利代理机构、专利代理人名录库。
三是专利代理行业发展面临的新问题亟需解决。专利代理行业在专业化、规范化、市场化发展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实践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从业人员和机构规模与专利事业发展速度不相适应;服务质量、服务能力还不能满足创新主体日益多样化的需求;专利代理“挂证”“黑代理”以及虚假宣传、低价恶性竞争等违法违规经营现象仍然存在,行业监管机制亟需完善。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从法律制度层面加以规范。
为解决上述问题,国家知识产权局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反复研究论证的基础上,研究起草了《专利代理条例(送审稿)》,于2011年1月4日报请国务院审议。国家知识产权局积极配合立法部门多次向社会公众公开征求意见,并前往创新企业、专利代理机构、行业协会开展专题调研。在对送审稿反复研究、协调、修改的基础上,形成了《专利代理条例(修订草案)》。2018年9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专利代理条例(修订草案)》,并将自2019年3月1日实施。
(转载于中国知识产权官网)
伴随着我国专利事业的快速发展,专利代理行业不断发展,目前总体呈现出规模逐渐壮大、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服务范围不断拓展、运行体系更趋健全的良好发展态势。
截至2018年10月底,4.2569万人取得专利代理人资格,执业专利代理人达到1.8468万人,专利代理机构达到2126家。能够提供涉外服务、专利预警、分析、许可、质押融资、专利诉讼、调解等服务的代理机构数量不断增加。开展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国际专利申请业务的机构数量超过1000家。专利代理人才素质全面提高,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涌现出一批熟悉法律、精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
现行《专利代理条例》(下称《条例》)自1991年公布施行以来,在规范专利代理活动、提高创新水平和质量、保障专利制度良好运行、推动专利事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新问题,现行《条例》的一些规定已经不能适应专利代理行业发展需求,也与有关法律规定和深化改革要求不协调,亟需加以完善。
一是专利代理行业自身状况和发展环境发生显著变化。现行《条例》公布施行时,我国专利代理机构基本上附属于行政机关或者国有企事业单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专利代理机构在2000年已基本完成脱钩改制,转变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市场主体。现行《条例》的一些主要规定与现实情况严重脱节,需要及时调整完善。
二是“放管服”改革对专利代理行业发展提出更高要求。为优化营商环境,深入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专利代理行业的多项改革措施相继出台,取得了良好效果,需要在《条例》中予以体现。其一,按照商事制度改革“先照后证”的要求,专利代理机构设立审批已于2014年改为专利代理机构设立后办理专利代理业务审批。同时,取消专利代理机构年检,建立专利代理机构年度报告、经营异常名录和严重违法名单等信息公示制度。
其二,按照“放管服”改革要求,行政审批环节已大大简化。例如:2014年取消了设立专利代理机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和提交验资证明的要求。2016年,不再要求申请人提交“合伙人/股东人事档案存放证明”“合伙人/股东离退休证件”“办公场所证明”“工作设施证明”等证明文件。其三,专利代理行业的监管思路和方式已发生转变,事中事后监管成为主要监管方式。在全面推进行政许可标准化的基础上,着重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公布随机抽查事项清单,建立专利代理行政执法人员名录库和专利代理机构、专利代理人名录库。
三是专利代理行业发展面临的新问题亟需解决。专利代理行业在专业化、规范化、市场化发展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实践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从业人员和机构规模与专利事业发展速度不相适应;服务质量、服务能力还不能满足创新主体日益多样化的需求;专利代理“挂证”“黑代理”以及虚假宣传、低价恶性竞争等违法违规经营现象仍然存在,行业监管机制亟需完善。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从法律制度层面加以规范。
为解决上述问题,国家知识产权局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反复研究论证的基础上,研究起草了《专利代理条例(送审稿)》,于2011年1月4日报请国务院审议。国家知识产权局积极配合立法部门多次向社会公众公开征求意见,并前往创新企业、专利代理机构、行业协会开展专题调研。在对送审稿反复研究、协调、修改的基础上,形成了《专利代理条例(修订草案)》。2018年9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专利代理条例(修订草案)》,并将自2019年3月1日实施。
(转载于中国知识产权官网)